服务支持 Services

技术知识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服务支持 > 技术知识

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与分类

一、技术原理与分类

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(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,DOFS)基于光纤的光学特性,通过检测光纤中光信号的背向散射或干涉效应,实现对沿线环境物理量的连续监测。

  1. 背向散射型:利用光纤中的瑞利散射、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光,通过检测其强度、频率或相位变化实现传感。常见的技术包括:

    • 光时域反射计(OTDR):通过注入光脉冲并检测反射光的时间延迟,实现对光纤损耗和断裂位置的诊断。
    •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(BOTDR):基于布里渊频移随温度和应变变化的特性,用于长距离、高精度的温度和应变监测。
    • 相干光时域反射计(C-OTDR):利用相干检测技术提高信号灵敏度,适用于长距离监测。
    •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(Φ-OTDR):对光纤中的微小相位变化敏感,适用于高精度振动和扰动监测。
  2. 干涉型:利用光纤中的干涉效应,通过检测光程差的变化实现传感。其优点包括结构简单、动态范围大、频率响应高,适用于长距离监测。常见的干涉型技术包括迈克耳孙干涉仪、马赫-曾德尔干涉仪和萨尼亚克干涉仪。


二、应用领域

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长距离、分布式、高精度的监测能力,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:

  1. 通信系统监测:监测光纤的损耗、温度、应变和振动,实时发现潜在故障,保障通信链路的可靠性。
  2. 电力系统监测:监测光缆的温度、应变和振动,实时预警覆冰、舞动、雷击等异常现象,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  3. 煤炭地质监测:在煤矿开采过程中,实时监测覆岩、巷道及井筒围岩的变形和破坏,为煤矿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可靠数据。
  4. 油气勘探与生产:在地面、海洋和井下布设光缆,实现对地震信号、温度、压力、噪声和振动的实时监测,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持。
  5. 交通基础设施监测:用于桥梁、隧道、路基等结构的健康监测,确保交通设施的安全运行。
  6. 输运管道监测:监测管道沿线的温度、振动和声波信号,实时发现泄漏、侵蚀和外部入侵,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  7. 航空航天装备监测:在飞行器结构中布设光纤传感器,实时监测应力应变、损伤、撞击和振动等信息,确保飞行器服役过程中的安全性。
  8. 周界安防: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使其能够实时监测光纤沿线的振动信号,及时发现入侵事件,为公共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。


三、市场与挑战

  1. 市场现状: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。目前,国内外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较多,如美国Luna Innovations公司、德国Lios Technology公司、瑞士OSENSA Innovations公司、中国希德威科技、华为、理工光科等企业。这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、技术合作等方式,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,实现了对光纤传感技术的商业化应用。

  2. 面临的挑战

    • 技术难度较高:需要对光纤进行准确的安装和定位,以及对光纤传输信号的处理和解析。
    • 成本较高:使用特殊的光纤材料和设备,同时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
    • 数据处理与分析难度较大:产生的数据量较大,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。


四、未来发展趋势

  1. 多机理融合系统:结合瑞利、布里渊和拉曼散射光的特性,实现温度、应变、振动等多参数的同时测量,提升监测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。
  2. 特种传感光纤技术:通过改变光纤材料、结构及封装形式,引入散射增强机制和新的导光机理,克服传统单模光纤的局限性,显著提升传感性能。
  3. 智能化感知技术: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,实现对监测信号的自动识别和分类,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。
  4. 通信-传感融合系统:与光通信系统深度融合,实现通信与传感的一体化,提高资源利用率,为智能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。
  5. 分布式形状传感技术:测量光纤本身或与之相连的待测物体的姿态、取向、径迹及位置等三维空间信息,在精准介入医疗、智能机器人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  6. 基于既有光缆的海洋状态监测:利用既有海底光缆进行海洋状态监测,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数据。